2021领导参阅(增刊)第7期 | 沪浙皖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值得借鉴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1-06-18   浏览:1412

沪浙皖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值得借鉴

苏州是制造业大市,如何实现由大向强的跨越,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一个核心问题。今年以来,沪浙皖三地把科技自立自强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值得借鉴。

一、积极争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打造世界级创新策源地

实验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从而标志着一个地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沪浙皖十分强调创新平台的建设。

浙江:东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长约 33 公里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寄托着浙江打造世界性科创高地的期待。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这 4 个首批获授牌的浙江省实验室,就汇聚在这条创新大 动脉上。4 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各有差异。比如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科学与技术,西湖实验室主攻衰老、肿瘤、传染病等领域,湖畔实验室着力解决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共通性、瓶颈性技术问题,良渚实验室目标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重大科创平台。目前,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已经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在十四五期间,浙江提出要不断提升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新水平,还将组建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

上海:提出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 为了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在 2020 5 月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透露,上海正在集中精力推进光子与微纳电子、生物医药和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开展工作。

安徽: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就是安徽合肥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基础科学领域,拥有媲美清华北大的实力,尤其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 超导等前沿领域,都是遥遥领先。同样依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还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也在筹建中。安徽还将发挥磁约束聚变等基础科学优势,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

二、攻关“卡脖子”技术,加快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首要解决的是卡脖子问题。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等难题,沪浙皖根据各自产业特点和优势,选择了不同的攻关方向。

作为龙头,上海以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为牵引,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瓶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释放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效力。如今,上海已经开始涌现出人工智能芯片、光刻机、刻蚀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等一大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重大原始技术和创新成果。特别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上海的研发能力已达到 7 纳米,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已居世界第三,张江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最集聚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反映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20 年,上海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 1600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 4.1%左右,位居长三角区域第一。

浙江的攻关方向,是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作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突破口,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如今出现了一个6789的喜人现象,即全省 60%左右的国家和省科技奖、70%以上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80%以上的省级科研攻关项目、90%以上的重大创新平台,均集聚在三大科创高地。如今,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 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9.6%,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安徽的优势并非产业,而是科创能力,与北上深这三个一 线城市并肩于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第一方阵。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柔性可折叠玻璃、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涌现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安徽将在今年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实施 500 项左右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2020 年,安徽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 2.34%,比 2019 年有明显增加,在全国也属佼佼者之列。

三、汇聚天下英才,加快构建一流人才高地

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沪浙皖在实现科技创新上可谓开足马力,在人才的引、育、用、留上更是火力全开

上海提出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率先实行更加 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构建海聚英才人才计划体系,推进高峰人才引领、基础创新人才培育、卓越制造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工程。上海的人才落户政策不断放宽。从清华、北大等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可直接落户,向技能人才、有贡献的个体敞开大门,到针对张江科学城重点产业的骨干人才落户年限缩短,取消留学人员首份工作必须在上海的限制等,从政策的变动上看,上海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年轻化、多样化,更看重的是其未来可塑性和对上海能做的贡献最大化。

安徽提出,十四五时期,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近年来,安徽持续推进江淮英才计划,尤其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瞄准各类高层次人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6 年来,安徽立项扶持了 220 个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省级财政投入达 12.63 亿元,引导地市和社会资金投入近 70 亿元。

浙江明确,十四五期间加强高端人才引育,五年集聚领军人才 5000 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 100 万名以上。点开人才引入的热点图,浙江有两个地方成为了全国焦点——杭甬两地的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其中杭州引进的大学生数量达到20+,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引进大学生数量达到10 +